中国古代史论文_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由牧转农

2022/01/01
文章目录

一、土默特地区蒙汉互助、互惠关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清初土默特地区“官粮地”与“户口地”制度

(二)清初土默特蒙古族人的差役负担与生产方式

二、蒙汉民众以土地耕种为基点的互助与互惠

(一)租种

(二)伙种

三、蒙汉民众农牧业生产技术的互助学习

(一)蒙古族人向汉族农民学习农耕技术

(二)蒙古族人向汉族农民学习修筑渠坝等水利设施技术

(三)蒙汉民众畜牧业的互助互惠发展

四、蒙汉民间互助与互惠的影响

文章摘要:清初,归化城(呼和浩特老城)土默特地区被划定为朝廷的"官粮地",推动了该地区土地性质的转变。同时,清廷给土默特蒙古族人分配"户口地"即份地,作为他们承担兵役、官差的报酬。由于这种兵役、官差负担沉重,土默特蒙古族人传统的牧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不得不将份地出典给进入该地区的汉族农民耕种,由此,该地区逐渐进入由牧转农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蒙汉人民开始广泛接触并以土地开发为基点结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合作关系,他们彼此协作、互相学习、互惠互利,改进了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共享了发展的实惠。蒙汉民众通过相互嵌入式的生产发展模式,使得土默特蒙古族人逐渐适应了农业社会,同时也使得来自内地的汉族农民能够在此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原有的民族界限弱化,产生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地域共同体,土默特地区成为民族和睦杂居的典范。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13718/j.cnki.xdsk.2022.01.021

论文分类号:K249

上一篇:资源科学论文_基于生态安全县域的农业资源环境
下一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任

Top